多年前,央视频道曾推出一款大型记录片《保姆119》,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它讲述了在美国的一个类似社会救助机构,接受市民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求助,根据情况派出专家,上门指导直至问题解决的一些很好的教育方法。当时觉得这个职业很酷,它不仅需要有胆识、有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极强的忍耐力、亲和力、经验及其应变能力。这是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所或缺的。我们可以做到让孩子听从我们的指令,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使他们在我们视线范围内都犹如常人:遵守规则,安分守己。但我们却忽略了当他们离开我们的视线,他们是否会依旧如初。
孩子总会长大,在我们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我们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同样也增添了不少难以排解的忧愁。我们开始慢慢地无法控制他们的思绪,他们开始变得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他们开始让我们觉得他们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让我们开始有了“好”与“坏”之分,开始有了“别人家孩子”的话语存在。
对于“好”,我们总能欣喜接受,乐不可言。对于“坏”,我们时常难以拿捏,不知所措。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为何如此不堪,自己的教育为何如此失败,我们开始懊悔当初的诸多抉择。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对于《保姆119》会有如此之深的印象所在吧。
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当我以这样一种身份进入家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又将抱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告别了课本,告别了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我是否又能很好的拿捏,是否有像她们那样的魄力存在呢?当然与她们相比,相差甚远,但对于教师这样一个职业而言,这是我们或缺却又必须拥有的一种全新的挑战。
已经忘了曾经何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让我从普教走向了特教这样一个行业,也不知是怎样的一种牵引让我执着的坚持到如今。熟识“自闭症”的人,或许了解这样一个群体,很多时候在旁人眼中他们总是以“坏孩子”相称,他们社交困难、行为刻板、很多的问题行为让人不解也让人难以接受,他们的家人通常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变得束手无策,他们总是固执的依赖着老师,却忘了最终陪伴的依旧是他们自己。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群体开始慢慢地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也正因为有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开始慢慢地变得不再“孤独”, 如今《自闭症及智力障碍患者家庭资源试点项目》的实施让我们开始走进了家庭,开始在他们的生活技能及自理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指导。我们了解了家庭情况,观察了家庭环境,注意了孩子在家的具体表现,遵循了家长的建议,为他们制定了需要实施的计划方案。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24周里,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回馈,能够改变孩子迫在眉睫的一些不良习惯,一些他们当下需要掌握的自理能力,一些简单的社会技巧。
初入家庭,对于家长的热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或许这对于他们而言期待已久,或许对于他们这无外乎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它让我更加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更加明白了除了教学之外,还需要掌握的很多方面,也更加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开始更加崇拜那些能够进入家庭独当一面的“保姆”们。
或许之前我所期待,我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那些“保姆”一样,除了教学,还可以做更多与之有关的事情,可正当接触之后,开始变得有些胆怯,开始意识到除了言传身教,与他人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开始害怕自己没有他们那样的魄力,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有用于这样的模式,开始质疑是否有能力去做这样一名合格的“保姆”。
虽然此刻顾虑重重,但并没有想要放弃的打算,毕竟这满载了家长的期望,不由我们任意挥霍,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挑战自我的机会,不由我们随意放弃,我想此刻我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我的“保姆”生涯,已经开始,我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创造奇迹,相信在24周之后,我们的这群孩子一定会有质的飞跃,相信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拥有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