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就给看看吧,我们大老远来的,孩子不爱理人。”
4月1日,一个普通的周四,是刘靖大夫出门诊的日子。由于下午5点有个会,她不停地对前来要求加号的病人说着“抱歉”,但经不住几位执着的家长软磨硬泡,她还是开出了四五个加号条。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候诊室里,人声嘈杂、熙熙攘攘,与一般的医院并无二致,但医院门口的另一块牌子——“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似乎让人感到了在这里就医孩子的异样。
作为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儿童孤独症研究和临床领域的知名专家,北大六院的儿科主任刘靖大夫,成为了许多孤独症患儿家长慕名前来求诊的对象。所以大部分要求加号的病人,都是希望来找刘大夫诊断孩子是否真的患了孤独症。
不满三岁的蛋蛋,长得清秀文静,加上稍稍有些长的头发,让人会误以为是个女孩。候诊的时候一直哭闹,但进入诊室,开始玩弄妈妈的手机,就安静了下来,时不时浮现在脸上的甜美笑容,不会将他与孤独症联系在一起。但很快地,对于家长、医生的呼唤充耳不闻、含混不清的发音、无法连成句子的语言表达……让人意识到这个孩子问题的严重。
经过一系列发育评估、量表筛查、家长问询、儿童行为观察评判,蛋蛋最终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也许家长之前做过了大量的咨询和辗转诊疗,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面对这个结果,年轻的妈妈只是询问如何治疗,有什么培训机构可以寻求帮助,自己回到老家可不可以自己给孩子做干预治疗等等。
虽然牛牛更活泼好动,更有男孩气,但不搭理人和反复刻板地重复同一个动作,透露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同样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和诊断,牛牛也被确诊了。与蛋蛋妈妈的平静接受不同,当牛牛妈妈从刘大夫口中证实了儿子患上孤独症时,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自己从网上查询,有了不小的怀疑,但依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仅仅两三个小时的门诊时间里,刘靖大夫就确诊了2例孤独症患儿,还有一例不典型需要多专家会诊,另外一例是仅仅8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年龄太小而无法确诊。
刘靖告诉记者,另一位诊断孤独症非常专业的贾大夫,在当天上午的门诊中已经确诊了多例患儿。记者很惊讶如此高的确诊比例,同在北医六院的郭延庆大夫说:“我们一天就诊断出十几例孤独症儿童,患病比例真的很高啊!”
对此,刘靖解释说,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孤独症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现在前来就诊的人数上升很快,引起关注的最小年龄为6个月。但大部分是在两三岁时,即25—36个月,发现患儿存在异常,而且多是由于儿童语言发育障碍而引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地,初诊年龄以3岁最多,但现在趋于年龄越来越小,初诊年龄最小为15个月左右。
据介绍,大部分家长对孤独症了解明显不足,在北京市2004年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对孤独症的知晓率,总体上为13.6%,城乡差别巨大,农村为2.3%,城市为76.3%。这次调查是针对2—6岁儿童展开的,结果显示孤独症患病率为0.134%,城乡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也与上海、无锡、广州、沈阳等地的调查结果近似。
刘靖认为,虽然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早诊断、早干预还是会对缓解病情有很大帮助,因此,提高家长和保健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识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