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答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弱智儿童的情感世界同样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想走进和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孩子,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教师想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健康向上,快乐的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从平时日常生活做起。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首先就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以下几点见解,是笔者在平日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能给广大特教同行们起到些许的启示!
一:充满慈爱的语言,将稳定儿童入校后的心情,加快对环境适应的速度。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接待新生入校的经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让本身残疾的孩子是那么的无助,残缺的心理是多么的自卑。而老师那充满母爱的安抚,轻轻的抚摩,默默的相伴,拉手间,拥抱下,无不给孩子一种亲近,亲切的体验。这种情感的传播是无声的,但在孩子心中渗透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同时,这也是在完成父母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不同角色的替换。让弱智儿童静下心来,以适应接受新环境中的一切,进入生命中的另一站。
二:充满亲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利于课堂效果的更好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具有“角色意识”,并注意调整个人情绪,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教学中。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认识电话机”这一课题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继而学习使用方法。而在操作的环节中,老师扮演妈妈,和学生打电话,以亲昵的口吻和孩子谈各种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进一步掌握了课题,又被一种亲情所感染。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从而也就成就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采用一系列富有亲情感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孩子的欢心,从而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空间,师生共融的氛围,让这些弱智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充满家的温暖,慈母之爱的班集体,大大消除了孩子的厌学的情绪。
由于孩子智力低下,大部分家长过度溺爱,迁就孩子。因此也就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和对家的依恋。刚入学的孩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心理呢?那就需要有家的温暖,又有象妈妈一样呵护疼爱的人。因此,老师每天都要用充满热情的目光迎接学生,要用简单的话语激励学生。如:“你是个好孩子!你真棒!老师最喜欢你了!”等等。渐渐地,我们会走进这些有不良行为的残疾儿童的心里,逐步建立起师生情感,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以爱的阳光,消融他们心灵的冰峰,以爱的雨露滋润每一颗干涸的心田,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喜爱。
四:充满爱的环境,轻松愉悦的课堂,利于孩子潜能的挖掘。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具备巨大的潜能。弱智儿童作为儿童中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潜能。而轻松愉悦的课堂,使孩子更大限度的释放自己,与孩子最大潜能的开发是分不开的。如在数学课题“按物写数”的课堂上,老师首先贴出三棵大树的图片,然后请学生给树挂果子。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可以挂自己喜欢的水果。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很短的时间树上就挂满了各种水果,有苹果,有梨,有葡萄,有香蕉等等。这时,老师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你们让树结的果子对不对?然后完成教学目标。从一个简单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教师富有爱的语言,轻松愉快课堂的营造,将刺激孩子单纯,善良的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几点的论述,让我们了解到教师要时刻转换自己的角色,始终保持一种极高的耐心和无限的爱心。以博大的师爱来迎合这些残缺的心灵,以情感教育为前提,打开孩子原本愚昧无知的心门。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份温暖的阳光!
诚然,当我们一味地倡导,重视情感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好地避免在康复教育中的几点误区:
一:重视情感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宠爱,溺爱。过度怜悯,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造就不了英才。姑息,放任自流也非爱的本质。古语道:“爱之深,责之切”。严格要求才是爱的体现。我们在监守情感教育的前提下,一定要对学生所出现的这样那样的波动和问题严格要求,正确知道。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中,逐步去认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情感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的一个小前提,是搞好综合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康复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全面,更完善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来促进课堂教学更好地提高和发展,达到良好的综合康复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爱,生成爱。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在和谐的气氛中有利于弱智儿童适应能力的更好培养,塑造弱智儿童良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