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摇篮。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怪怪的,可以用孤独症的14条症状进行比照。如果有一半以上都符合,则应考虑可能是典型的孤独症,应及早到专门的机构作进一步的检查。通常,孤独症患儿不会具有所有典型特征,而且他们也不是在同一时期表现出所有特征。
1,与其他孩子不合群。
2,看上去像个聋子。
3,抵制学习。
4,对真正的危险不害怕。
5,用手势表示需要(用手拉着大人,而不是用手去指)。
6,不适当的大笑或傻笑。
7,抵制贴身拥抱。
8,明显多动。
9,逃避与他人的眼睛对视。
10,不适当的接触物体。
11,旋转物体。
12,长时间的古怪游戏。
13,对人冷淡。
14,抵制日常生活中的变化。
2005年12月
为何单纯训练对孤独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孤独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孤独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孤独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单纯依靠大体力强化训练的做法是错误,它误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训练问题,即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其局限的一面。在患儿没有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过度训练是有害无益的。
每一个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赋予生命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化的能力,有一些是在生命初期,为获得食物和生存而产生的本能反射,如:吸吮反射,排泄反射等。有一些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进化,学习产生的能力,如: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
这些先天能力只要是正常儿童都会获得的,其中也包括孤独症儿童。有许多孤独症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会接近或超过其他同龄儿童。而且也不存在弱智面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后的生长发育开始偏离正常轨道,不敢接受外界事物,甚至对环境产生恐惧,性格古怪,行为异常。
其实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在其自身的感觉系统发育出现偏差后产生的。儿童在探索生命的初期都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求知欲”,和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探求世界,一方面学会保护自己,反复交替。比如:当看到冒着热气的水壶,他会去试图用手来抓,但当热气碰到手后,他会马上缩手。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他一定不会去再碰。这就是在学习中保护自己,增长知识。
孤独症患儿由于基础感觉系统发育障碍,这种获得能力出现偏差,甚至消失。俗话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单纯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加重孤独症症状。更有甚者,出现功能退化,自伤严重,睡眠异常等。
经过中医担截治疗法治疗的患儿,可以恢复自身的听觉,视觉,本体感觉等基础感觉,增强接受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配合专业训练,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真正提高患儿的生存能力。希望患儿的父母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以免遗憾终生。
家 庭 护 理 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自闭症患者也不例外。自闭症患者成长的过程中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障碍儿的出生,2.被诊断或疑似为自闭症,3.到了学龄期接受教育的阶段,4孩子到了青春期,5.结束义务教育的就业阶段,6.当他们的父母逐渐老去或亡故以后等等。当孩子被诊断或疑似自闭症时,大多数父母都会感到犹如晴天霹雳,如坠云雾之中。但我要奉劝你们,赶快从悲伤中走出来正视这一切,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虽然疾病使孩子的一些能力低于正常,但他们仍然是一个个体,是一个有自尊心,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积极配合医生早期有效的治疗,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他们补偿性的训练和教育。以后我们将陆续介绍对经过中医担截法治疗能力有所提高的患儿的家庭护理。 对没有语言的孤独症患儿如何训练 许多孤独症患儿没有语言,或出现了语言退化,对这些患儿进行早期的语言训练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因为一旦过了语言发育年龄,就可能会造成终生没有语言,或无功能性语言。如果你的孩子属于上述情况,请尽可能抓紧一切时间,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供家长们参考。 一,粗大动作的模仿。如:拍拍手--摸摸头;拍拍手--拍拍桌子;指耳朵--指鼻子等。 二,精细动作的模仿。模仿捡豆子,串珠子等。 三,口型的模仿。 四,舌肌运动模仿。如:伸舌等动作的模仿。 五,呼吸训练。 如:吹喇叭,吹口哨等。 六,单音发音。如:能发出“啊,喔,”以及鼻音“M"。 七,在会大量单音的基础上,发展叠音、双音、词组、短句等,便可过渡到语言训练阶段了。 尽管家长可能不够专业,但总比盲目等待,任其发展强得多。如果你的孩子还是没有进步或进步不大,请尽快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 2006年2月 怎样处理患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性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对于孤独症患儿,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其意义更加重大。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等的“小事情”,都大包大揽,他们可能从同情孩子,对不起孩子的想法出发,也可能是嫌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太慢,太耽误时间 ,殊不知,你们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反倒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我们认为这样只能使他们养成更加依赖的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担截法治疗,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大人的一些指令及要求也有一些理解,这时家长就应该首先教会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而不要急于教会认知。虽然这些听起来都是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教会孩子做好这些小事情,他将受益一生。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准备拿出培养正常儿童十倍甚至百倍的耐心与毅力,教会孩子生活自理,也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2005年8月 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儿如何护理 有许多自闭症患儿3--4岁以后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语言功能了。对于这类患儿,经过治疗后,一般情况下(最短20天,最长3个月),逐渐大便有反应,细心的家长会看出,孩子突然中止活动,两眼发直,有的可能会翘屁股,那么家长就要使他养成到固定地方拉大变的习惯,最好是每天早上起床或早饭后,定时让他做马桶5--10分钟(注意不要时间过长,否则他以为可以在那里玩)。 小便也开始逐渐能憋住了,间隔时间加长,不轻易尿裤子,家长也应该隔1--2小时左右带他到厕所去解小便(男孩子一定让他养成站着解小便的习惯,女孩一定要蹲下或坐在马桶上)。 以上做法,孩子可能刚开始时不习惯,有时可能还会随地乱拉,但是家长要持之以恒,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他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的,这是他将来能够生活自理的最基本条件。 |
儿童孤独症训练中应坚持的六项原则 1, 自然发展原则:以儿童一般发展规律指导训练,坚持以自然发展为主,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补偿缺陷,引导减少不良行为。 2,协同发展原则:从提高儿童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良好个性等方面协同一致发展。 3,动态原则:根据训练过程的个性特点及效果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4、情感交融原则:教育者用身心去热爱,尊重教育孩子,赢得他们的信赖,形成亲子般的情感联系。 5,适度原则:在训练过程中,不可一味强调:增大训练强度,提高训练难度。训练计划安排在个体接受范围内。 6,社会化原则: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使儿童加入到正常社会中进行训练,广泛参与社会的交往和沟通. |